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葫芦岛市行政复议机关办案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8:11:01  浏览:860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葫芦岛市行政复议机关办案暂行规定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行政复议机关办案暂行规定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10号

现发布《葫芦岛市行政复议机关办案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葫芦岛市行政复议机关办案暂行规定


 第一章 总则

 第一条 为保证行政复议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提高办案质量,根据忡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复议机关是指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依法设立派出机构的县级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应遵守本规定。

 第三条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办案机构为行政复议办公室。

 第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的办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执行《行政复议法》,依法履行职责。

 第二章 审查与受理

 第五条 申请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应当送交复议申请书。申请”人确有困难不能提出书面申请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复议人员制作笔录,记清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的请求,主要事实及理由、申请时间等基本情况,经向申请人核对无误后,由申请人在笔录上签名、盖章。

 第六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接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复议申请进行审查。

 第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决定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在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向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被申请人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必须作出书面答复,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
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

 第八条 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向申请人发出《不予受理决定书》,并告知理由。

 第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收到复议申请书后,接受案范围规定认为该复议申请不属于本行政复议机关管辖,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 第十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超过法定复议申请期限,申请人请求延长申请期限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交延长复议申请期限申请书和超过法定复议申请期限原因的证据,予以审查。

 第三章 审理与决定

 第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指派两名或者两名以上复议人员具体承办,并确定其中一名为主办人。

 第十二条 复议人员审理复议案件,主要审查下列内容:
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 (二)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否正确;
 (三)处理决定是否适当;
 (四)是否具有法定权限;
 (五)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 审理复议案件的证据种类及举证责任,可以依照《行政诉讼造》的有关规定加以确定。

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通知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组织,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 对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要求其提交申请书以及证明自己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证据和其他材料,报请行政复议机关同意后,方可参加复议。
 第三人应当在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之前参加复议。

 第十四条 申请人对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关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应以行政机关作为被申请人,非行政机关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 第十五条 当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代为参加复议,但应当向行政复议机关递交由委托人签名、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受委托人的姓名、委托事项和权限。
 委托人终止委托代理关系的,应当向行政复议机关递交书面说明。
 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案件中,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也受理了同一案件,应当在三日内主动与其沟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行政复议机关的共同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 第十六条 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行政复议机关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停止执行:
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 (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 第十七条 复议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调查取证或者查阅文件、档案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出示复议人员身份证件和行政复议机关出具的证明。调查取证时,复议人员应当制作调查笔录,交被调查人核对无误后,由其签名、盖章或加按手印。

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复议案件,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有权委托有关的政府工作部门协助处理,受委托工作部门必须依法办理。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请求有关的工作部门协助处理或者提供咨询,有关部门应依法予以配合。
 需要有关部门拍助处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 关应当向该部门发出《复议案件协助处理通知书》。

 第十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过程中,发现申请人或被申请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 司法机关一经立案,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中止审理。

 第二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过程中,发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有关机关应依法予以处理。

 第二十一条 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法回一复议申请,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并经行政复议机关审查,由复议机关向申请人发出《批准撤回复议申请通知书),同时通知被申请人。

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不准撤回复议申请:
 (一)被申请人没有改变其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
 (二)被申请人改变或者撤销正确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违法重新作出有利于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
 (三)申请人迫于被申请人的压力,要求撤回复议申请的。

 第二十三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依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结合复议案件的审理情况,撰写行政复议案情报告及复议意见,投行政复议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并作好记录。

 第二十四条 行政复议案情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 (一)当事人的自然情况;
 (二)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情况(合时间、地点、决定、依据及证据);
 (三)申请人的要求、事实和理由;
 (四)第三人的要求、事实和理由;
 (五)被申请人答辩情况;
 (六)行政复议机关对本案的审理情况;
 (七)行政复议机关对本案的处理意见;
 (八)其他需要说明问题。

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根据审委会集体讨论意见拟定《行政复议决定书》及《行政复议案件结案审批表》,据行政复议机关主管领导审批。

 第二十六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在复议期限内将复议决定书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送达时应当填写进达回证。具体送达方式可参照《民事诉讼法》要求进行。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 第四章 执行

 第二十七条 申请人对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在法定期限内未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好的,好政复议机关应当填写《责分履行通知书》,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对于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应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第二十八条 被申请人必须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有权责令其限期履行。

 第二十九条 被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视其情节轻重,拟订《行政处分建议书),建议其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对其法定代表人给予行政处分:
 (一)拒绝参加行政复议的;
 (二)干扰或者阻挠行政复议活动的;
 (三)拒绝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

 第五章 归档及印鉴使用

 第三十条 复议案件审结后,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将复议案件全部材料立卷归档,一案一卷。复议案件卷宗分为正卷、副卷两种。

 第三十一条 行政复议案件卷宗正卷应当包括的基本内容和装订顺序是:
 (一)卷宗封面;
 (二)卷宗目录;
 (三)立案登记表;
 (四)行政复议申请书及其附件;
 (五)行政复议答复书及其附件;
 (六)行政处理决定书、裁决书及主要证据材料;
 (七)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 (八)行政复议委托书;
 (九)决定延期通知书;
 (十)停止执行通知书;
 (十一)调查笔录;
 (十二)证实材料;
 (十三)撤回复议申请申请书;
 (十四)批准撤回复议申请通知书存根;
 (十五)《复议案件协助处理通知书》存根;(十六)强制执行申请书存根;
 (十七)行政复议决定书、裁决书正本;
 (十八)送达回证;
 (十九)复议案件结案审批表;
 (二十)其他应当立卷的林料;
 (二十一)卷宗封底。

 第三十二条 复议案件卷宗副卷应当包括的内容和装订顺序是:
 (一)卷宗封面;
 (二)卷宗目录;
 (三)案件审查笔录;
 (四)调查提纲;
 (五)审理提纲;
 (六)复议案件讨论笔录;
 (七)复议决定书、裁决书副本;
 (八)行政处分建议书存根;
 (九)其他应当立卷的材料;
 (十)卷宗封底。

 第三十三条 对复议案件卷宗档案,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按有关规定妥善保管。第三十四条下列复议文书应当加盖行政复议机关印章:
 (一)复议决定书;
 (二)不予受理决定书;
 (三)行政复议中止通知书;
 (四)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z
 (五)责分履行通知书;
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以复议机关名义制作的其他复议文书。

 第六章附则

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0年9月25日印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司法部关于办理收养法实施前建立的事实收养关系公证的通知

司法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收养法实施前建立的事实收养关系公证的通知
司法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
近来一些地方请示,收养法实施前建立的事实收养关系,能否办理公证。经与有关部门研究认为,对于收养法实施前已建立的事实收养关系,当事人可以申办事实收养公证。凡当事人能够证实双方确实共同生活多年,以父母子女相称,建立了事实上的父母子女关系,且被收养人与其生
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已消除的,可以为当事人办理收养公证。收养关系自当事人达成收养协议或因收养事实而共同生活时成立。办理事实收养公证由收养人住所地公证处受理。



1993年12月29日
逐条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武志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为了正确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合同的订立

第一条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解读:具备基本三要素:当事人名、标的和数量,合同一般即视为成立。

第二条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合同签订三形式,口头、书面和行为。

第三条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解读:悬赏声明可构成合同。

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解读:本条没明确认定合同签订地的目的和背景,实际上合同签订地主要在于争议管辖条款约定合同签订地时才有其法律价值,此条规定会出现合同的签订地的认定,虽然明知实际签订地点,淡也按合同约定地点。

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解读:合同签署三方式:签字、盖章或手印。本条“手印”应为指纹印迹,而非人名章。

第六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已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虽然这条要求不让把敏感条款(实际上有点像霸王条款)遮着掩着,但这这种提示很容易做得到,描黑加粗就行了,至于说明得是否在理就另当别论了。注意其举证责任(本质上是谁主张谁举证)。

第七条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
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